1月18日,第五屆“魅力農產品嘉年華”在江蘇興化市落下帷幕。在這場由農業(yè)部指導、中央電視臺農業(yè)頻道和江蘇興化市主辦的活動中,與會嘉賓圍繞“電商時代農產品品牌化”的問題展開了深度研討。
農產品,電商的下一片“藍海”
在北京工作的李澤一是個講究生活質量的年輕白領,而他近年來逐漸形成了一個習慣:在網上買農產品。“山東壽光的蔬菜、甘肅定西的土豆、新疆的大棗、洛川的蘋果,甚至是東北的大米,我都在網上買過。”他對本報記者說。
為什么喜歡在網上買農產品,而不是采用傳統(tǒng)的到菜市場和超市里挑挑揀揀的方式?李澤一告訴記者,最主要的原因有二:一是方便快捷,東西直接送到家里;二是這些東西都已經形成了“品牌”,有質量和衛(wèi)生保障,吃起來放心。
在網上買農產品的方式究竟有多火爆?1月17日,在“魅力農產品嘉年華”的座談會上,淘寶網副總裁余向海舉了3個例子。
“2014年下半年,我們搞了一次關于吉林原產地大米的活動,一次賣了1萬多噸,而且都是價格比較高的,一斤6元、10元多的大米;和山東煙臺的一次合作,一周時間內,在網上賣了28萬斤的櫻桃,一次性銷售規(guī)模突破1000萬元;大家熟悉的‘雙十一’,一天內,農產品單品中銷量最多的‘清遠雞’,就賣了857萬只。”
在電商研究者看來,2013年無疑是農產品電商化的“突破之年”。阿里巴巴數據顯示,2013年,阿里平臺上的農產品銷售同比增長了112.15%,其中生鮮相關類目保持了最快的增長率,同比增長達194.58%;該年度,僅銷售量最大的單品——棗類,支付寶的交易額就超過13億元。2013年,僅在阿里平臺上,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就超過39.4萬個。
“發(fā)展?jié)摿Υ?、市場廣闊,農產品絕對是電子商務的下一片‘藍海’。”余向海說。
農產品品牌化依然不足
之所以說“潛力巨大”,是因為目前農產品電商化、特別是品牌化的程度還遠遠不足。
余向海舉了一個數據說明問題:2013年,電商占比整個社會零售的總額為7.9%,今年這一數字可能超過9%;但農產品的整個“產業(yè)滲透率”,即電商占整個產業(yè)的比重卻僅有1%左右,相比于其他產業(yè)的電商化程度,發(fā)展的空間依然巨大。
原因何在?與會專家認為,農產品的品牌程度不足、質量管控依然存在風險是主因。
李澤一就表示,他在網上買農產品,一般只會認定有“品牌保障”的產品。“因為沒有那么多精力去挑選,所以就會認準品牌,買放心可靠的。”
農業(yè)部《中國農產品品牌發(fā)展研究報告(2014)》的數據則顯示,2008年,我國農產品的注冊商標數是60萬件,到了2012年,這一數字增長到了125.15萬件,4年間翻了一番。但同時,作為世界農業(yè)大國,中國不少農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,但缺少一批像荷蘭花卉、津巴布韋煙草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,不少優(yōu)勢產品只能占據低端市場,無法帶來高溢價。
“好果還得好吆喝”電商時代,農產品應該怎么賣?
“名人營銷”——用名人的“信譽和口碑”作背書,贏得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信賴,是互聯網時代營銷的一個典范。
但并非所有的農產品都能獲得“名人效應”。
怎么辦?北京新發(fā)地集團董事長張玉璽支了一招:“好山好水出好果,好果還得好吆喝。”換句話說,就是在互聯網時代,農產品的銷售也要“講好故事”。
張玉璽同時指出,一個地方的農產品要打出品牌,一定不能“貪多”,可以集中優(yōu)勢打造一個品牌,比如洛川的蘋果、興化的大米;同時,要依法保護自己的品牌,因為對農產品來說,質量的口碑最重要。目前頻發(fā)的“造假”,對品牌的打擊是毀滅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