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食材從“離岸——到岸”,存在著廠家、生產(chǎn)商、代理商、出口商、品牌商等多重角色,供應鏈條長且無序。處在鏈條下游的餐廳進口需求,被淹沒在了運營效率低下的鏈條之中,無法快速上新、無法以銷定采。
成立于2015年的“食務鏈”,專注于跨境食材細分市場,提供多樣化的食材需求。CEO張頌告訴36氪,將食材從國外進口到國內,渠道并不如想象中通暢。一來,中國的餐飲是非標準化的,很難快速在短時間內找到餐廳消化掉進口食材;二來和政策相關,清關、購外匯、報檢報關、結稅、核算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獨立分工的,非一站式的解決方案。
從過往中國市場的需求來看,海鮮進口是“期貨的生意”,在買進賣出之間需要信息的判斷和預測。由于信息不通暢,會造成庫存積壓或庫存不足帶來的價格漲跌;另一方面,缺乏平臺將訂單集成起來規(guī)?;少?,難以降低采購成本。即使厘清了買賣兩端的信息需求,還存在進出口條例標準不一致的問題,如果在條款的標準上處理不善,將造成貨物的延期。
“食務鏈”的品類以海鮮和牛羊肉為主,海鮮又分為活鮮和凍品,其中活鮮約占到60%。在運營模式上,食務鏈的價值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首先,解決商品的同質化,提供多樣化的品類選擇?!笆硠真湣痹诤M庠O有BD團隊,長尾+爆款相結合,一周至少上新兩個品類。
其二,在品類的選擇上,能夠快速收集餐廳需求,對接海外的廠家,再通過快速的信息匹配,將貨物流轉的時間縮短一半以上。
其三,將有可能出現(xiàn)的風險前全部置前,比如通過信息化解決進出口條例標準不一的問題,在系統(tǒng)中錄入各個國家的出口標準和中國的進口標準,并根據(jù)稅率、政策的調整而實時更新。
其四,將餐飲供應商的訂單集中采購,獲取較低的采購價格;同時提供報關報檢、購外匯、結算、倉儲、分揀、物流等一系列深度服務。
“食務鏈”服務的B端,是批量采購的餐廳供應商或進口商,而非直接到餐廳。張頌表示,這是因為餐廳的需求過于個性化,需要的不是同一個品類,而是同時滿足幾百個SKU,大量存貨會產(chǎn)生庫存,而當前食務鏈通過以銷定采的方式,不需要存貨。此外,從牧場——終端消費者的鏈條中,食務鏈做的是從離岸——到岸的這一段,將大部分品類的差價讓利給上下游,收取服務費,同時提供金融服務。
值得一提的是,活鮮是所有品類中最難做的品類,要求48小時內必須到港,離岸之后4小時內全部處理完;而食務鏈的活鮮比例占到60%,能夠做到2小時內完成分揀。張頌表示,華東地區(qū)六七個品類的活鮮,食務鏈已經(jīng)做到30%-40%的份額。這其中有一些小技巧,比包裝上的改良,用柔軟度和松散度更好的木屑包裝,將損耗控制在0.5%。
食務鏈團隊60人,已獲得三輪融資。2015年9月獲黑馬資本的5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;2015年12月獲長石資本的數(shù)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;2016年10月獲啟賦資本、長石資本、琢石投資的5000萬A+輪融資。
根據(jù)團隊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,目前平臺有100-200個SKU,有1000多個供應商,45天內周轉,月銷售流水近2億人民幣,已實現(xiàn)盈虧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