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GV紀源資本徐炳東:做投資要特別避免拍腦袋

佚名 尋找中國創(chuàng)客 2017-04-14 08:29:32

2014年以來,投資人數(shù)量呈現(xiàn)幾何級增長,其中大部分都未曾經(jīng)歷過經(jīng)濟周期。一場危機的降臨,讓一些羽翼未豐的年輕人產(chǎn)生了慌亂感。

在遭遇寒冬,新生代投資人變得小心翼翼之后,老牌的美元基金卻在加緊擴張。

不久前,徐炳東離任SIG董事總經(jīng)理,加盟GGV紀源資本出任管理合伙人。在此之前, GGV紀源資本持續(xù)延攬人才,去哪兒前首席運營官彭笑玫、Haystack基金創(chuàng)始人Semil Shah等人相繼加盟。

徐炳東

從2005年進入VC行業(yè),徐炳東經(jīng)歷了泡沫破裂后的慘淡,以及投資熱潮里的瘋狂。他犯過錯,交過學費,也在不停地觀察和反思。

他認為,真正賺大錢的機會,就藏在別人都不投的時候。但VC投資要特別避免拍腦袋,犯錯后要及時止損,如果犯錯還要堅持到最后,孤注一擲,非常危險?!?/p>

以下是他的故事和思考,Enjoy:

從投行到VC,不要因盲目而拒絕

我剛開始工作,是做投資銀行。在學生時代,投資銀行給我的感覺是酷酷的、很專業(yè),每天見的都是高大上的客戶,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。但后來我才知道,其實它不是做投資的,主要做中介業(yè)務。

最高峰的時候,我一天要做兩個到三個PPT,你說真讓我對公司有什么分析嗎?沒有,基本全是公開信息整理,把PPT做得好看,沒有錯誤就可以了。

那時候去見公司,西裝革履的,說出來的話基本都是八股文,內(nèi)容無非是公司很好,將來可以更好,我們可以幫公司做什么,我們的優(yōu)勢是什么,資源是什么,就這些事情。

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。

后來就開始尋找一些方向,有沒有可能去做一些更專業(yè)的事情,當時有個朋友跟我說,可以做VC,我覺得這是蠻有趣的方向,但同時也是個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

2000年那輪互聯(lián)網(wǎng)泡沫破滅后,五六年時間,中國其實沒什么人愿意做VC。這個市場正處于低潮期。

我轉(zhuǎn)型后去的第一個基金是TDF(華盈基金)。在TDF那兩年,我的思維模式發(fā)生了巨大的改變。

有一次我看了一個項目,回來后問合伙人,我應該怎么寫這個公司的報告,寫正面點還是負面點?現(xiàn)在想想這個問題很可笑,當時我的角色還沒有轉(zhuǎn)過來。原來我是賣方角色,做投資后,我變成了買方,這個項目能不能讓我舒服,我要自己要說服自己,而不是用報告說服別人。

有一次我和David Su(徐傳陞)去開會,見了一家游戲公司。當時我還年輕,對很多項目提不出太多想法,甚至要跟著別人的想法都很難。開完會以后,David問我,你為什么一個問題也不問?我開玩笑說這個公司太爛,我一個問題都不想問。

David跟我說,就算公司不是很好,你也應該順著邏輯去問一遍,你幫他理思路,其實自己也在理。見一些哪怕沒有那么完美的公司,你也可以學習到很多。

這給我很多感觸。投資人每天見很多公司,有些公司一開始就知道它不完美,但是還是希望能去聊。我時刻提醒自己,我的認識可能是錯的,即使是對的,也可以通過他們的眼睛,學習到很多不同行業(yè)的知識。所以,不要因為盲目而拒絕。

做投資要特別避免拍腦袋

轉(zhuǎn)做VC后,就是在不停地試錯,但錯誤會讓人更快的成長。

分眾傳媒上市后,它帶起來的高估值,激活了戶外媒體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熱。我們當時也投了一個戶外媒體的項目。因為戶外是資源壟斷性東西,比較好掌控,所以我們就到處尋找有資源的人。后來就找了一個北京的創(chuàng)始人,他有很多一線城市的資源。

這個案子當時很搶手,有三家VC在角逐,現(xiàn)在都是中國聲名顯赫的投資公司,甚至還哄抬了一下價格。最后三家坐下來合作,投了這家公司。但這家公司的運營資源一直沒有落地,浮在半空中。兩三年時間后,慢慢不了了之。

當時犯這個錯誤,是大家拍腦袋的結(jié)果。按照創(chuàng)始人給的資源,這是一個300億的市場,假設50%可以實現(xiàn),那一年就有150億,怎么算都賺錢。我們做了一個精美的模型,人人都覺得非常滿意,非常樂觀。但最后公司連資源都沒有完全落實下來。

其實投資人很容易拍腦袋,特別是在當年那個時點上。當時,幾乎中國每家VC都投過一家戶外媒體,這些公司基本上全都死了,或者全都半死不活的。

這個失敗給我了兩個經(jīng)驗。第一,要特別避免拍腦袋,不是說不能做模型,但不要過分依賴于模型,要真正關(guān)注模型之前的那些假設,當你對這個行業(yè)不了解,沒有太多經(jīng)驗的時候,很容易對這些假設過于樂觀。

第二,不要過于看重有資源或者有關(guān)系的人,這對一個商業(yè)來說是有巨大的風險。你如果賭這些資源最后能落地,就不是在投一個商業(yè)本身,而是在投一個人,但投人和投創(chuàng)業(yè)者是兩回事情。

三家大牌VC,在那個時點上共同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,并非完全是偶然。接下來的幾年,這種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(fā)生。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興起時,幾乎每家VC都投了一家互聯(lián)網(wǎng)廣告媒體。零售起來的時候,他們又投了一些零售公司。

大家都在付學費,都在付出很多代價。區(qū)別是,有些人能夠很快緩過神來,覺得自己這件事情做錯了,怎么用最低的成本把錢拿回來。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堅持到最后,特別是在孤注一擲的時候,同時投了幾家,就很容易出事。

VC不敢投,正是賺大錢的時候

我剛進VC的前三年,是一個最差的時間點。2000年前后,互聯(lián)網(wǎng)泡沫破滅,這之后的5年,中國和全世界的創(chuàng)投都非常簫條。

2008年的下半年到2010年的上半年,也是一個低谷。VC界當年有很多很搞笑的故事,很多LP都不允許GP call capital(催繳未付股金)。甚至我聽說過有LP說,如果你這個時候call capital,我下期就不投你。

那個時候的狀況是,VC不敢投,LP不讓投,但是回過頭看,在那個年代出手的人,全掙到大錢了。 

2010年前后,中國公司掀起美國上市的IPO狂潮,一下子把錢全賺回來了。比如電商里面的麥考林,房地產(chǎn)公司里面的易居中國,還有博納、人人,這一波公司都獲得了很好的投資回報。

所以,千萬不要覺得市場不好,就不投資了,減慢速度無可厚非,要看得更仔細一些。但真正賺大錢的機會,就藏在別人都不投的時候。

我經(jīng)歷了兩個經(jīng)濟周期,看的越來越明顯,當別人都不看好的時候,就是出手的時候。放到今天,依然如此。



長按二維碼關(guān)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