區(qū)域B2B和供貨商合作兩個難解的問題

趙波 新經銷 2018-10-10 09:20:21

blob.png

區(qū)域性B2B因為在覆蓋范圍上一般是單個市場或者是局部市場,這就導致其在和供應商合作上會遇到兩個比較尷尬的問題:

1、無法做代理;

2、無法幫品牌商實現個性化品類的精準分銷。

這導致一個后果:現階段的區(qū)域B2B只能做個不盈利的超級二批。從表面上看,這兩件事好像區(qū)域B2B都可以做,但是要仔細分析,卻發(fā)現其實并不是這回事。

我們先來分析一下B2B和上游的供貨商合作的幾種形式:

和品牌商合作;

和區(qū)域經銷商合作;

和專門的品牌授權商合作。

一、B2B和品牌商合作,做代理

我們先從B2B 的服務對象是誰開始。是品牌商嗎?我認為并不是,因為B2B無法為品牌商提供淡季壓貨、墊資等服務,也無法為單一品牌商提供長期個性化的市場服務。

B2B的核心能力是通過技術實現供應鏈的管理效率提升,資金、周轉、倉儲、物流,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效率開展。但事實上,只要做了代理,就必須要為某些品牌商提供精細化的服務,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無法兼顧倉儲、資金和物流的效率問題。換句話說,經銷商就不是做的效率生意。

所以B2B做代理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,這也就意味著B2B和品牌商合作,雙方都很難獲得一個滿意的結果。

二、B2B和經銷商合作,當二批

既然無法和品牌商達到共贏的效果,那就和經銷商合作當他們二批好了。

B2B的特點是大倉儲、多SKU、信息化、一站式配送。本質上,B2B是小店的超級共享倉庫,它為小店提供集貨、存儲、配送等相應服務。說白了,B2B是二批在數字化時代的升級版。這個“二批”在效率上比傳統二批高上不少,這也導致目前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城市內B2B覆蓋比較全面的區(qū)域,二批已經難覓蹤影。前兩天和一個啤酒經銷商討論,他告訴我,北京的二批大多數都轉戰(zhàn)到了六環(huán)之外。核心原因,的確是B2B的優(yōu)勢較為明顯。

在和經銷商合作的過程當中,有一件事讓B2B非??鄲溃好蛔悖瑹o法支撐運營成本。

快消品行業(yè)現有商品,特別是暢銷商品,毛利普遍都不高,部分商品甚至都是負毛利,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商品同質化和市場競爭激烈。商品在如此低毛利甚至負毛利的情況下之所有還能夠在市場銷售,是因為大多數經銷商都在不規(guī)范經營,各項成本相對較低,加上日常經營都是自有資金滾動,賺的都是辛苦錢。

另一方面,B2B想去和小店建立緊密聯系就不得不銷售這些高頻、低貨值、低毛利、高物流成本的重貨。二批不承擔市場營銷的職能,所以只能賣暢銷品,其在供應鏈當中能夠獲得的毛利一般只有商品供貨價的6%-10%之間,但是很多B2B平臺連物流成本都不止這些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區(qū)域 B2B 平臺在品類結構不是很好的情況下,盡管規(guī)模做的很大,但仍然無法實現盈利。

當然,我們也看到很多B2B在嘗試各種努力去提高單店滲透率,調整自身品類結構,和一些品牌總部直接合作,嘗試做一些低品牌關注度的產品的代理,和供應商談賬期,提高單人產出,提高滿載率和單車的貨值率,提高單人產出,提高運營效率等等。但是縱觀快消品行業(yè),供應鏈的話語權目前依舊掌握在品牌商手中,品牌商不做產品和組織上的系統調整,想重構這個利潤結構真的比較困難。

而且拿到VC錢的B2B都是奔著上市去的,所以大多數都做的很規(guī)范,僅僅規(guī)范成本這一項就已經導致其無法和低成本的經銷商和二批競爭了。

三、代理個性化產品,幫助品牌商做增量

既然區(qū)域B2B無法做代理,做暢銷品毛利不高,又不得不高成本規(guī)范經營,那我換個方式,利用B2B的專業(yè)能力幫品牌商做增量總可以吧?也就是說幫品牌商分銷一些新品,一些個性化產品,一些有獨特功能性的產品。

而且從市場趨勢來講,消費需求已經從大眾需求轉向小眾需求和個性化需求。這個過程中,碎片化的、中長尾商品的需求逐步出現。而現有的經銷商又不具備小眾個性化商品的分銷能力。B2B的數字化能力,理論上去幫助品牌商實現精準分銷,理論上講是可行的。

這總可以了吧?可能還是不行??煜繁旧砭褪且粋€物流的生意,現有的B2B要么是單倉,要么是單個區(qū)域,大多數都沒有形成區(qū)域高密度覆蓋。小品類,雖然通過B2B的城配物流降低了末端配送的成本,但是因為銷量小,導致廠到倉的配送成本極高,高的離譜。

飲料工廠前置,基本可以實現就近解決從工廠到倉庫的物流問題,但大多數品牌商并不具備全國工廠布局的能力,也就無法實現小批量商品低成本全國交付。 當B2B不能提供全網的低成本的物流解決方案的時候,也就無從談及運營的高效率。在B2B之上,如果沒有大規(guī)模的干線物流的調撥基礎設施,那么這個成本要么品牌商承受不了,要么B2B承受不了。

目前能幫品牌商將小品類分銷到小店的,只有京東和阿里這種具備中央倉干線物流的全國性平臺。但是他們的干線運輸成本,也是高的嚇人。當然,這并不是無解。

還有一個問題在于,B2B需要拿暢銷品來托底流量,只有這樣這些個性化的新品才有做大市場分銷的可能。而且,B2B地推人員的個性化服務能力,實在是不敢恭維。利用B2B的共享業(yè)務員推廣新品非常不靠譜,但是共享理貨員卻是可行的。

四、區(qū)域性B2B的發(fā)展機會

這篇文章并非是說區(qū)域的 B2B 沒有機會了,相反,相較于全國性的 B2B,筆者認為區(qū)域平臺可能更有機會先出來優(yōu)秀的案例。

與全國性B2B平臺相比,區(qū)域性 B2B平臺對于區(qū)域市場的理解相對深刻,無論是對食雜門店的商品結構,還是對本地消費者的消費傾向都比全國性平臺有著不可比擬的優(yōu)勢。

我們看到今年大量的區(qū)域 B2B都開始做了社區(qū)電商,并且好幾家都拿到了不少的融資,這說明在垂直供應鏈的服務上,密度的優(yōu)勢反而要比全網的優(yōu)勢要大。

區(qū)域的 B2B 面對這兩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到底要怎么做?

筆者認為還是要分層來看,直轄、省會城市的 B2B 在操作上,和三四線的 B2B 操作是全完不一樣的,因為高線市場從物流的角度來看快消品,痛點在倉,低線市場從物流的角度來看快消品,痛點在配送。不同的痛點在供應鏈整合和市場滲透上,是要通過不同的業(yè)務模式來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的。

但是在整體的解決方案上,筆者提供兩個不成熟的建議以供各位參考:

一,重構區(qū)域內代理行業(yè)的利益分配,扶持代理人,打破大經銷商代理壟斷格局,將自營模式,變成物流撮合+代銷服務,利用服務模式吃掉整個供應鏈利潤

區(qū)域 B2B必須通過暢銷品來托底毋庸置疑,但是毛利不夠是個大事情,毛利不夠的主要原因,一個是暢銷品的利潤不夠,另外一個是因為暢銷品的代理權一般都在當地的大代理商手中。大代理商因為自身的運營成本問題,會拿走一部分的利潤,這就導致B2B 很難獲得更高的商品溢價。

大經銷商強勢,可以換一種思路,將區(qū)域大經銷打碎,  平臺扶植一批有創(chuàng)業(yè)想法的供貨商,由平臺來提供金融、物流和交易服務,讓他們想辦法拿到暢銷品的代理,這樣,當上游的代理商從大代理變成小代理。B2B 在鏈條當中的議價能力上,就會高很多,而且通過撮合和代銷服務,還可以規(guī)避掉一部分的稅票成本。

二、培育具備跨城市配送和推廣能力的省代,將小品類利用共享倉儲專業(yè)服務的形式,實現長尾商品的優(yōu)化組合

在區(qū)域內有多個市場覆蓋,有一定實力的 B2B平臺,可以扶植和培育一批省代,這個省代,這個省代優(yōu)先保證你的小品類供應的同時,還可以在其他渠道進一步的分銷這些小品類的商品。

這兩個建議,是筆者在和很多品牌商以及平臺交流的過程當中針對發(fā)現的問題給出的建議,不一定成熟,僅供參考。
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