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aS創(chuàng)業(yè)繁榮不在 投資機構正在逃離早期項目

T客匯 張飛逸 人稱T客 2017-12-07 10:12:46

創(chuàng)業(yè)市場看起來依然紅火,一方面全球風投數量創(chuàng)下記錄,另一方面價值10億美元的“獨角獸”數量也在激增,但是沒有人注意到,早期風投的數量卻一直在急劇地降低。

如下圖所示,整個投資市場的表現可謂是戲劇性的。據風投研究公司PitchBook所示,自2014年以來,全球科技公司融資的數量幾乎下降了一半,從19000起下降到了10000起。不過,在此期間,風險投資公司更樂意對后期融資的公司進行投資。

這是一個三年的整體趨勢,因此它不能被“歸咎”于宏觀或短期的因素。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,該趨勢發(fā)生時正值全球股票市場估值空前高漲的時代。這可能是2001年以來,危機程度最接近于金融危機的一次。

6.jpg

下滑在早期融中尤為嚴重

數據顯示,最大的投資下滑來自于早期和種子輪的融資中。不過,在過去三年內,后面數輪融資的情況保持相對平穩(wěn),盡管A輪和B輪的融資數量與規(guī)模出現了下降,但情況不如先前融資那么嚴重。

7.jpg

而這種早期投資下滑的情況也是無所不在。

8.jpg

是什么引起的呢?

首先是應用融資的時代已經結束了。自2010年后,風投資金的投資規(guī)模出現了大幅增長,這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經濟活動的復蘇,這一階段的投資主要投向那些可以滿足消費者新興移動優(yōu)先行為需求的B2C應用。而隨著Android和iOS生態(tài)系統逐漸搭建完畢,幾乎每個業(yè)務領域中都出現了大批全新的數字化挑戰(zhàn)者,從生活方式到健康,或是金融以及其他行業(yè)應用。據相關“移動業(yè)務”公司描述,自2014年以來,他們多數的早期融資早已打了水漂。

SaaS融資也出現了大幅“跳水”。2014年,有就5000多家SaaS公司獲得了融資。但如今這個數字已下降了近40%,只有3000家左右。在過去的10年里,眾多接受了融資的SaaS公司尚且未證明自己的價值,更不用說讓風投去支持新的SaaS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而且這些新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還要去面對那些已經在SaaS中深耕多年的老玩家。

9.jpg

金融科技行業(yè)融資也遇冷。雖不及SaaS和手機應用行業(yè)下滑那么嚴重,但是自2014年以來,金融科技行業(yè)中的融資活動數量也下降了近10%。不過這也意味著金融科技行業(yè)正在經歷自然成熟的過程,其中的贏家獲取了充足的資金得以繼續(xù)保持良好的成長,而新入局者不僅要付出高昂的學費,而且還需要進行艱苦的奮斗才能得以生存下去。

總的來說,投資界還是遵循“贏家通吃”原則。盡管今年有所下降,但是自2014年以來,后期階段融資總數一直徘徊在550億美元左右。如今這種單輪融資超過10億美元的情況在10年前簡直是天方夜譚。而像Airbnb、Spotify、WeWork和Lyft這些10億美元俱樂部的新寵和Uber、Facebook、SpaceX和Flipkart這些老成員正在實行“贏家通吃”的原則將哪些有潛力的細分市場一并吞食。

總的來說,我們相信2012-2016年的那些融資是基礎平臺向移動化轉型過程的泡沫。事后回想起來,太多的公司都在玩“概念”,這就導致大面積的投資失敗案例和一年內80%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死亡短命鬼。短短三年內,接受種子輪和早期投資的公司失敗將近一半。

可以說,在這種下滑之后,早期風投者變得更為理智,我們不太可能再會看到幾年前那種主導市場的“大張旗鼓”的投資浪潮。另一方面,這也意味著將有更少的資金會投向早期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所以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數量也會減少,因為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拿著“第一桶金”就可以讓自己實現快速發(fā)展的時代了。
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