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B市場的補貼行為,是一劑猛藥還是一包毒藥?

牛透社 2017-11-06 09:50:55

1.大家怎么看2B市場的補貼行為,是一劑猛藥還是是一包毒藥?

問題補充:2B市場的補貼無非是向三端補貼,一向客戶補貼但貌似沒有作用;二是向銷售端或者渠道端補貼增加他們的積極性;三是向實施服務商補貼,讓他們提升服務質量,提高客戶的滿意度。

但是2B和2C不同,融資-補貼-再融資-再補貼-收購合并-解決戰(zhàn)斗

那大家怎么看2B市場的補貼行為?

一刀切說2B市場的補貼行為是毒藥或猛藥,其實都不夠客觀。題主提到的“融資-補貼-再融資-再補貼-收購合并-解決戰(zhàn)斗”,其實更接近2C的打法。2B玩補貼,參與度不高,很難玩得動,所以很多時候更多是細水長流。

可以肯定的是:補貼在品牌發(fā)力前期是被需要的。

補貼可以刺激用戶、渠道商和合作伙伴,同時是一種可行的營銷手段。對于新生代品牌/普通品牌來說,這是吸引用戶眼球的重要方式。

同時,玩補貼是需要技巧的。除了單純的紅包獎勵,其實很多玩家會傾向于將免費電話會議時長、存儲空間、使用權限/年限等作為補貼內容發(fā)放給用戶,價值點夠多,補貼力度夠大,還是多少能起到一點效果。對于廠商自己來說,相當于低成本獲客,還可以提高用戶粘性和活躍度,刺激未來消費。

在資金許可的前提下,可以嘗試,但不建議完成依賴融資來燒錢。畢竟花的錢是投資人的,沒有持續(xù)的資金流注入,很可能半途而廢,也很容易處于被動狀態(tài)。

——理才網(wǎng) 品牌經理 孔燕萍

對于類似問題,我的思考邏輯還是回歸本質思考:CAC和LTV,獲客關注CAC,留客/客戶成功關注LTV。

我們得看補貼是用在什么環(huán)節(jié),如問題所述:

- 客戶補貼、渠道和銷售補貼屬于獲客成本

- 實施服務商補貼屬于客戶成功成本

是猛藥還是毒藥,還得看具體業(yè)務情況:

比如補貼之后獲取的客戶留存問題不大(至少要求產品處于PMF的狀態(tài)),CAC和LTV的比值在合理的區(qū)間,CAC的回收周期小于12個月,這時候砸多少錢都是值得的。

比如補貼服務商來提高服務質量,至少在SaaS普遍單價較低的情況下,還是挺難的,如何幫助服務商找到其他收入來源才是是=正解。但是,如果非得通過這種方式才能保證客戶留存,實現(xiàn)合理的LTV值,那也沒辦法,只是就得注意客戶成功的成本最好不要大于revenue的15%。

不過話說回來,老板不是不愿意花錢,而是擔心花的錢能不能賺回來。

——客戶成功forCS 創(chuàng)始人 徐偉

不如直接看一個2B的公司銷售周期,前期拼“資源”(大部份選擇渠道合作,快速獲取客戶)、中期拼“賣點”(我比市場上的同行哪些地方做的更好)、一旦拼到最后,大家產品都差不多沒什么可迭代了,能和競爭對手拼的也就只剩下價格了!
其實補貼也好、降價也罷最終都是惡性競爭的開始。
初創(chuàng)團隊打前期上來就補貼,為了快速獲取客戶,確實有效果,但是其實挺危險的,無異于你打斗地主,先出倆王、四個二!
我一直堅信,2B業(yè)務,尤其是SaaS形態(tài)的客戶,因為價格來的客戶,也會因為價格走,尤其是那種粘度不夠高的就更麻煩了,遷移成本太低了。
題外扯個蛋
以前覺得產品賣不賣的動是品質決定的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銷售和甲方的關系決定也說得通,不過現(xiàn)在光有關系也沒用,還得看你有多少酒量,尤其像我們這種只做高KA客戶的,酒量決定單量!!

行了,就寫到這吧,這么一會兒回個帖子都攢了兩瓶酒了,不說了.......來來來大哥,我先干了,咱們的感情都在酒里了!

——網(wǎng)絡尖刀 創(chuàng)始人 曲子龍

有理。但補貼會不會也算是一種正常商業(yè)策略?比如今目標,此前很久都是免費(其實和補貼、降價異曲同工,就是能拿下很多沒有強烈付費意愿的客戶)。現(xiàn)在開始收費,盡管有很多用戶走了,但仍舊能留下部分用戶愿意付費,其產品力還是能得到體現(xiàn)。

按照很多人的說法,協(xié)同工具的黏性真的不算太高,尤其這類SaaS的更換成本也低。但回過頭看今目標這種做法,確確實實留下了部分客戶。在很多廠商拿不下客戶的時候,他們的用戶量算大的,這算不算是猛藥?

——楊木

這個問題有點意思。

這個補貼,得分情況來看。

一種是樓上理才網(wǎng)的朋友提到的,能提高黏性和用戶活躍度的補貼,這其實是正向的,只是沒有直接花錢補貼見效快。

另一種是對市場整體低價,或者直接免費的另一種形式的“補貼”。這看起來是攪亂市場的,尤其對于TOB來說,樓上的曲子龍?zhí)岬搅恕?B業(yè)務,尤其是SaaS形態(tài)的客戶,因為價格來的客戶,也會因為價格走”。

但這個前提是產品確實不怎么樣,或者說用戶心里可替換性是很高的,更換成本也低。

如果是在產品有價值的情況下補貼呢?要想后發(fā)先至,如果不補貼,怎么打開市場,不容易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吧?

猛藥還是毒藥,這其實直接取決于你的產品本身,以及你基本的商業(yè)邏輯能否走通。

——一明

企業(yè)主打市場策略而已,正常的現(xiàn)象 。

——三月里的小雨

2.在Mar Tech領域,國內企業(yè)的機遇和出路在哪里?你心中的Mar Tech究竟是什么樣的?

問題描述:Mar Tech,在國內有哪幾家做得好點?感覺都是才在萌芽狀態(tài),現(xiàn)在的機遇和窗口期來臨,對于crm領域的轉型是個不錯的時間點,大家心中的Mar Tech究竟是什么樣的?

所謂Mar Tech——Marketing Technology,即營銷技術。Mar Tech在國外其實已經是很火的一個概念了,Everstring、Hubspot等等獨角獸也都名頭很大,但是在國內,其實還遠遠不夠。有很多廠商在這個方向努力,但國內市場其實沒沒那么成熟,用戶的接受和付費能力直接影響了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

——一明

國內有哪些做營銷做得特別好的廠商?

今年3月的美國Mar Tech大會上,有一張各個類型的營銷服務商的展示圖,上面就有幾千家企業(yè)。國內肯定沒有。。。

個人覺得國內的銷售CRM競爭很激烈,但是營銷服務好像還弱了很多。。

——物知

國內這個領域還在起步階段,不像國外那么成熟。

但是企業(yè)一般會在營銷和獲客的方面愿意投入,這塊應該會有不錯的發(fā)展。

——崔牛會 創(chuàng)始人 崔強

國內營銷工具還處于初步階段,最近接觸一家還不錯convertlab,可以關注下。

最主要的原因,還是國內外企業(yè)服務環(huán)境的不同,國外數(shù)據(jù)開放程度極高,已經發(fā)展到ABM以及predictively marketing的階段,單純的SaaS產品就能上市。

但是在國內不碰流量,單純的SaaS工具,發(fā)展瓶頸很大。

——客戶成功forCS 創(chuàng)始人 徐偉

3.云災備是啥?

問題描述:最近看云棲大會的內容,看到一篇講災備的。一直不太理解,所謂的容災備份到底是啥? 百度的不太能理解。它到底是屬于運維板塊還是安全板塊?感覺介于二者之間,但是又都有區(qū)別。

之前看崔牛云圖,把容災備份放到了運維里,但是看完百度的和云棲大會的一些稿子,感覺不太像啊。

云災備就是災備的一種云端實現(xiàn)方式,簡答說就是把以往在自己的機房或者別人的數(shù)據(jù)中心的備份系統(tǒng)放到了云端,服務器變成了云服務器,主機變成了云主機,存儲變成了云存儲。
而災備可以看做是容災和備份兩個業(yè)務的結合,容災是備份的目的,備份是容災的基礎。以保險為例,備份就是你每個月要交的保費,容災就是發(fā)生意外后的理賠過程。不過這里的理賠不是賠償,而是能夠“起死回生”的過程。
災備更符合運維的范疇,但由于安全的概念比較大,所以是一種包含和被包涵的關系。
以上為基礎概念,供參考理解,可隨時交流。

——程權-程小微

容災云化,很多人都感覺數(shù)據(jù)安全和隱私都還是有風險。

——劉思賢

不好理解,那我用土話說的簡單點,就不要糾結“專業(yè)性”了:
災備屬于運維板塊,但是常應用于“安全應急響應”,簡單點理解你就當作是把自己的業(yè)務在云上面復制1套或者N套一模一樣的數(shù)據(jù)系統(tǒng),他們的數(shù)據(jù)實時同步。
當你正式運行的系統(tǒng)數(shù)據(jù)被破壞的時候(機房斷網(wǎng)、程序員誤刪數(shù)據(jù)、黑客入侵、服務器物理故障等),你可以隨時切換到自己的“備份”上。
保證業(yè)務能夠正常運行,避免“撲街”的尷尬。

——網(wǎng)絡尖刀 創(chuàng)始人 曲子龍

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