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SaaS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“中美SaaS情結”,他們熱衷于對比中美SaaS發(fā)展,找到共性和差距,而結論往往少不了一點:中國的SaaS市場發(fā)展太遲緩、滯后,我們比美國SaaS差就差在這里。
你說的沒錯,大兄弟,春陽我也同意這一點,我們的市場和客戶太難搞了。
但奇怪的是,既然你都說了中國的SaaS市場很難搞,但國外的市場好呀,有需求,有付費能力和付費習慣,企業(yè)生命周期還長...為什么不把你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賣到國外去呢?你看摩拜單車都快開到紐約了,ofo也要出海搞事情了,華為的手機都在外頭風花雪月多少年了,SaaS這種云端形態(tài)的產品服務,死磕中國市場是哪門子過不去呢?哦,你說競爭,國外同類的產品太多啦,干不過他們,況且在國內我們有本土化優(yōu)勢,有人有資源,好搞一些....說白了就是,產品不過關,服務不到位,到外面丟不起那人...
哦,看來美國那邊我們是沒希望了,那如果找一些比我們(SaaS市場)落后的地方?(我們姑且假設這些地方的SaaS市場比我們更落后...)比如歐洲?日本?泰國?印度?這些云服務基礎設施相對還算發(fā)達的地方怎么樣?
可能還是不怎么樣……原因還是差不多,家里頭的婆娘再丑,也得好好伺候,外面的小三再眼饞,也不能出去瞎搞。
但有人不這么想,并且他們還大膽的干了很多票。
他們就是我們一直看不起的印度阿三。
故事可能還要從7年前的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說起。
SaaS在中國真正開始火,應該是2010年的時候,為了研究我們的印度小伙伴,春陽這里拉一波2010年的數據出來,看看這幾年他們究竟干了些啥。
這個圖是2010年到2017年1月22號所有印度SaaS公司的出生軌跡,感謝Tracxn提供數據,不過悄悄說一句,你們最后一行的數據肯定有點問題,別的春陽不多說。
從這張圖里可以看到,2010年以后,單單印度的SaaS就已經吸納了超過14.8億美金的投資,并且僅在2017年的前22天,就已經有7家SaaS公司又拿到了融資,平均3天一個,熱度絲毫不減,中國這些數字有多少春陽沒拿到不敢講,但印度人已經虎成這樣,就問你怕不怕?
但現在還不是我們害怕的時候。
前陣子,Google和知名SaaS投資機構Accel Partners的一份報告預測,到2025年,印度的SaaS產業(yè)將會產出超過10億美金的營收,占據全球8%的SaaS市場份額,全世界的SaaS供應商都能看到印度的身影,他們將成為SaaS的世界港口。
印度為何如此碉堡?
春陽總結了4點,且聽我慢慢道來。
在中國,有人經常詬病上海的互聯網產業(yè),相比北京、杭州、廣東始終起不來,那是因為北京有百度、杭州有阿里而廣東有騰訊。由此可見,成功真的是可以孵化成功的,success breeds success.中國的SaaS領域到目前為止,尚未出現廣泛意義上的獨角獸公司,而反觀印度,已經有像Zoho、Freshdesk、KISSFLOW這些出色的SaaS公司,在全球為范圍內廣為人知。有這樣的大哥在前面帶節(jié)奏,還怕后面的兄弟們跟不上?
在SaaS之前,印度的IT外包和咨詢服務舉世聞名,印度產的程序員有的在谷歌當老大,有的在微軟當老大......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印度的SaaS領域根本不愁人才問題,世界級的程序員唾手可得,反觀中國的很多SaaS公司連單租戶和多租戶都沒弄清楚,甚至租幾臺服務器隨手寫個網頁腳本也可以叫作SaaS......除此之外,程序員絕不是唯一的人才形式,在SaaS領域,更為難得的人才應當是產品經理。程序員可以幫你實現好的產品,但好的產品首先需要有人設計出來。
優(yōu)秀的SaaS產品經理在中國屈指可數,春陽和很多SaaS企業(yè)聊過,這方面人才奇缺,合格的產品市場經理尤其少得可憐。
我們常說,中美SaaS的一個很大的區(qū)別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更加發(fā)達,這是不是一個優(yōu)勢,春陽不是很確定,因為當前的絕大部分SaaS產品,依然將PC端體驗放在首位。
而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優(yōu)勢,在印度面前基本可以忽略,印度同樣是一個瘋狂的移動驅動(mobile-enabled)的國家。除此之外,印度的云服務基礎設施非常成熟,很多應用都開始朝向云端形態(tài)轉變。這為SaaS的成長和普及提供了天然的肥沃土壤,產品驅動的SaaS(Product-driven SaaS)得以在這片土地上從容生長。
但中國的SaaS顯然還不是產品驅動,營銷驅動?市場驅動?或者資本驅動?隨便你怎么說。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很多成功SaaS公司的套路(insights)我們學不來的原因,他們只要將找到市場痛點,把產品做好就行了——而我們或許正處于一個本身就存在系統(tǒng)性缺陷的市場中,超前的產品可能并不足以打動市場。印度SaaS在短短幾年內崛起,在于他們首先找到了契合產品的市場,接著做出了契合市場的產品,所以他們能孕育出世界級的SaaS公司,春陽絲毫不覺得意外。
當一個市場存在系統(tǒng)級的缺陷時,麻煩就來了。因為要達到同樣的高度,你必須付出多倍的努力。同樣一家SaaS,做到100萬美金的ARR,在中國和美國哪個更容易?印度呢?
不要以為美國一定是那個最省力、最高效的地方。事實上,Accel的報告指出,一家美國SaaS公司要達到200萬美金的收入,他們需要消耗800萬~1000萬美金的資本。而印度的SaaS公司僅僅需要一半的錢就能產生同樣的營收。中國會怎樣?大家對照自己的實際業(yè)務情況,做到心中有數即可,國際標準擱這兒擺著呢??梢源_定的是,世界性的SaaS產業(yè)港口(hub)一定是成本低、效率高的地兒,從這個角度看,印度是比美國更有希望的地方。
但別人的希望,就是我們的絕望。在印度人的手里,SaaS成了一種危險而無賴的武器,它可在家中野蠻生長,它能在千里之外取你小命,而你甚至沒見過它的樣子、沒聽過它的名字,你的客戶就全跟他跑了。
2012年,一家叫作Minjar的公司在距離印度班加羅爾火車站5km的荷秀路(Hosur Road)成立,他們面向美國市場提供基于云服務和大數據的SaaS服務。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,他們輕松完成了250萬美金的營收,這僅僅是他們成立的第四年。而他們在美國,甚至沒有安放一名銷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