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企業(yè)、金融機構、信息化企業(yè),紛紛遇到了發(fā)展瓶頸,都在尋找突圍的方向。怎么辦?許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了產業(yè)B2B平臺上。
他們雖然都和“網”有關,但支撐其商業(yè)模式的核心價值卻在于:如何優(yōu)化行業(yè)供應鏈,為客戶創(chuàng)造價值!而“互聯網”作為一個重要的工具,能夠將這種價值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導到行業(yè)內的每個角落。
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許多企業(yè)雖然手握某項資源,也想涉足B2B行業(yè)平臺,但是往往不知其門,更不得而入。如何突破?
產業(yè)B2B平臺的關鍵切入資源有三個,分別是產業(yè)資源、IT技術和資金資源。而這三種資源,恰恰又與供應鏈的三個要素緊密關聯,分別是實物流(產業(yè)資源)、信息流(IT技術)和資金流(資金資源),三者缺一不可。
我們知道,產業(yè)B2B平臺的本質還是產業(yè)供應鏈平臺,只不過借助了互聯網的工具,在流動的效率和速度上為產業(yè)創(chuàng)造了新的價值。所以,搭建一個成功的B2B產業(yè)平臺,首先要把這三種資源找齊。
擁有產業(yè)資源的往往是在這個產業(yè)浸淫多年的傳統企業(yè)、社團組織甚至是個人,如制造商、貿易商、批發(fā)商,或者是從事這個行業(yè)多年的物流企業(yè)、信息平臺等服務商,甚至是一些行業(yè)協會、或者行業(yè)大咖。這些企業(yè)和個人深耕行業(yè)多年,具有深厚的產業(yè)背景,熟悉上下游交易的過程,深諳交易環(huán)節(jié)中的痛點。
擁有IT技術的往往是那些了解互聯網,有過互聯網SAAS平臺架構和開發(fā)經驗的企業(yè)或個人。前幾年,國內互聯網B2C興起,培養(yǎng)了許多互聯網人才。然而,真正具有全平臺搭建經驗的精英人才畢竟鳳毛麟角。當然,IT平臺的搭建往往不是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,需要尋找能夠高屋建瓴大咖,也要尋找能夠干活的靠譜團隊!
擁有資金資源的平臺表面上看上去挺多,各類P2P、基金、私募滿天飛,但是對于驅動供應鏈金融業(yè)務的關鍵問題不僅僅是有沒有資金,而是資金的成本有無競爭力,風控體系是不是完善,各類牌照是不是健全。反過來也一樣,資金的介入,往往需要找到優(yōu)異的資產。在架構上,需要在資金收付和增值循環(huán)中形成閉環(huán),否則風險不可控。
即便拋開供應鏈金融服務不說,平臺自身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,尤其是對于以撮合交易為主的平臺。僅僅是啟動一個撮合類B2B平臺,至少要上千萬的資金作為儲備,后續(xù)還需要N輪融資來補血。當然,假如是做自營類的平臺,啟動資金相對少很多,但是靠自身運營來補血,步伐也會走得更慢些。
“找資源”是切入產業(yè)B2B平臺的第一步,這一步走好了,為后面的平臺搭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但假如我們僅僅擁有三者中的一項或兩項,平臺的構建就缺一角,即便平臺勉強上線,未來也遲早要補這一課。
當然,即便已經擁有了這三項資源,我們也不要高興得太早,因為這也只是開始,我們離B2B平臺的成功搭建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!
那么,成功地搭建一個B2B平臺,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?
現實并沒有想像得那么簡單。好比我們搭了一個舞臺,燈光、舞美、樂隊、演員、觀眾都有了,但是戲好不好看,關鍵還是要看劇情。
搭建B2B平臺也一樣,產業(yè)資源、IT技術、資金資源都具備了,但是客戶是否買賬,還是要看這個平臺能給客戶帶來什么。這往往是最難的地方!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:找痛點。
如何找到痛點,成功切入B2B呢?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。
產業(yè)B2B平臺的本質是產業(yè)供應鏈平臺,因此尋找痛點也應從供應鏈的角度入手,即:實物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。
從實物流的角度,可以思考的問題有:交易環(huán)節(jié)是否過多,物流的效率是否過低,物流的服務水平如何,貨損貨差是否普遍存在,物流費率是否過高……
從信息流的角度,可以思考的問題有:信息透明度是否過低,依靠信息不對稱博取差價是否是行業(yè)普遍現狀,行業(yè)信息化水平是否過低,手工紙面單據是否過多,行業(yè)數據是否有效利用……
從資金流的角度,可以思考的問題有:資金的收付環(huán)節(jié)是否存在較長賬期,產品的可市場化(標準化)程度是否足夠高,資金的使用成本是否過高,融資的時間是否過長……
從三流整體匹配的角度,還需要來思考:行業(yè)的供應鏈管理成熟度處在什么位置?我們知道,供應鏈管理水平最高的行業(yè)往往是那些競爭十分激烈的行業(yè),例如汽車行業(yè)、電子行業(yè)、快消品行業(yè)、服裝行業(yè)等。而傳統行業(yè),如建筑業(yè)、農產品、大宗商品等往往較為落后,存在大量的機會和痛點。
尤其是那些國家重點扶持和大力補貼的傳統行業(yè),往往越補貼越落后。就拿白糖這個采購品類來說,國內供應鏈管理水平原本就十分落后,政府依舊不斷補貼糖價,導致國內外白糖價格倒掛:進口糖價格低、質量好,但是沒有配額進不來;國產糖價格高、質量差,但是有國家保護不愁賣。這就造成了白糖產業(yè)的上游缺乏變革的動力,在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的時候顯得特別脆弱。
與“三流”維度類似的,還有一個所謂的“三交”維度。即:交易、交付和交互。這三個維度,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。交易更多的是關注線上,交付更多的是關注線下,交互更多的是關注協同,如何通過平臺提高上下游的協同水平。
從交易的角度,可以思考的問題有:交易流程是否太過復雜,交易的效率是否過于低下,線下的交易是否可以數據化,交易的數據是否可以產生附加價值,交易是否存在不對等性……
從交付的角度,可以思考的問題有:交付標準是否存在,交付效率是否低下,交付質量是否過低,交付費用是否過高,交付環(huán)節(jié)是否過多,交付糾紛怎么解決等……
從交互的角度,可以思考的問題有:交易雙方的典型畫像是什么,如何滿足交易雙方多樣化需求,如何站在人性的角度解決交互問題,如何提高上下游協同的水平,計劃怎么做、庫存怎么管、補貨怎么弄等等……
除了從“三流”、“三交”維度分析,還可以從客戶定位來分析。這里面也可以一分為二。
從客戶的位置角度思考。產業(yè)供應鏈的“三流”往往非常長,平臺往往很難上下游、端到端通吃。因此,還必須將供應鏈根據交易的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切割,將供應鏈分成生產端、流通端和銷售端。甚至還需要提高分析的顆粒度,進一步將其展開到某個具體的交易環(huán)節(jié),例如:從廠商到一級經銷商、從經銷商到B端客戶、或者是從廠商到B端直銷等等。需要搞清楚平臺具體為哪些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客戶來服務。
從客戶的規(guī)模角度思考。客戶的規(guī)模有大有小。找鋼網的創(chuàng)始人王東提到他所服務的客戶主要是下游海量的中小客戶。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,即“長尾理論”所帶來的聚沙成塔的效應。但是,也有平臺主要針對的是大中型客戶,這類平臺往往在某一方面很重,具備足夠優(yōu)勢,例如物流優(yōu)勢,或者是分銷渠道銷售優(yōu)勢等,因此備受大型客戶的青睞。
以上,我們從三個維度分析了如何尋找B2B平臺切入的“痛點”。找到了痛點,才能進一步進行平臺產品的設計。當然,并不是所有的“痛點”對我們都是有效的。往往某個“痛點”可能對別的平臺有用,對我們自己可能無效。關鍵是痛點的解決方案是否與我們所擁有的資源(產業(yè)資源、IT技術、資金資源)相互匹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