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至2016年10月,陸續(xù)有知名旅游B2B網絡平臺倒閉。緊接著各大旅游平臺紛紛的慌忙發(fā)聲,緊急背書,安撫供應商心理??梢婈懤m(xù)倒閉的平臺,對現有平臺的影響之巨大。讓人啞然失笑的是,這不是有點“此地無銀三百兩”嘛!
2015年旅游B2B平臺的確是“火燒”的一年,各大平臺紛紛舉著“偉人頭像”砸向分銷商,目的就是為了吸引供應商。錢燒的差不多了,發(fā)現分銷商的需求并不能夠滿足,或者說,平臺能夠提供的核心價值微不足道,不足以讓用戶產生足夠的的依賴性。
同質化平臺跑路,對現存旅游B2B平臺的沖擊和影響力已經觸及到了骨肉,所以才會使得一篇“跑路”文章嚇得平臺出來報警,緊急拉來所謂大公司做背書,目的就是為了穩(wěn)住供應商,不能出現擠兌現象。但效果極微,甚至在旅游圈內造成了負面的影響,讓供應商更加擔心所謂的基金、證券、金融會不會把賬期的壓款用于別處。還能好好的做旅游嘛?
歸根結底還是模式問題,而模式是平臺在誕生之初就已經確定,難以更改?;ヂ摼W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降低成本,縮小空間實現共享,縮短時間提高效率。而目前的旅游B2B平臺并沒有很好的發(fā)揮這三個優(yōu)勢:
1、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降低成本,目前市面上的旅游B2B平臺都是平臺與旅行社進行結算,平臺本身成為了采購商,然后賣給分銷商,這是不是增加了一個平臺的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?為何不讓供應商和分銷商直接對接?供應商不可以減少成本嗎?完全可以。但是為什么要增加一個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呢?原因很簡單,就是要讓資金通過賬期沉淀在自有的賬戶上,并通過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的存在進行資本挪用,再通過補貼獲取分銷商。
2、縮小空間實現共享,這是互聯網的本質所在,而現有平臺都是同一個模式,利用信息不對稱增加了供需雙方中間的隔離,讓需求和供應不能夠實現最直接的資源信息共享。如果打通此環(huán)節(jié),目前B2B商業(yè)模式將不復存在!
3、縮短時間提高效率,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,對于供應商來說,就想讓分銷商能夠有客人需求時第一時間找到自己,用最直接的手段與分銷商進行溝通和交易,而且還能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,如果出現了對客人服務的問題,可以直接進行協商。如果平臺充當了中間商,是不是處理起來更麻煩?央視曝光的平臺投訴難不是沒有道理。
目前的旅游B2B平臺為什么能夠存在?
原因很簡單,他解決了一個供應商獲取分銷渠道的問題,平臺通過利用組團社(分銷商)的逐利心理進行大規(guī)模的補貼政策,5%、8%、甚至是10%的補貼讓組團社通過平臺進行采購,從而實現供應商的渠道建立,讓組團社的團款滯留在平臺一定的周期,然后再結算給供應商,這就是所謂的賬期。然后再利用滯留資金進行補貼獲取賬期內的資金流,讓更多的組團社來通過平臺進行交易,壓更多供應商的款以實現賬期,和之前家電賣場一個道理。
那為什么又紛紛倒下了呢?
因為任何高額的補貼如同鴉片一樣,一旦用上根本停不下來。一旦停下分銷商立即流失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,如果分銷上不能夠在線上采購套補貼,那么供應商的款就是一個問題,賬期一到就會出現逾期,更有甚者會被擠兌!從過去倒下的e路同行平臺、優(yōu)客旅游、天天旅交會等都是相同的做法相同的命運,而今僅存的B2B旅游平臺也遭受了巨大的沖擊,甚至接下來還會有人倒下,這個幾乎是已經注定的了。據報,已有的平臺出現賬期逾期的情況,所以,供應商的風險依然沒有解除,后面倒下的平臺影響力可能會更大,想想就讓人毛骨悚然!
答案是肯定的,一定能做好,而且會產生更直接的價值,但,必須在模式上痛下狠手進行創(chuàng)新,將逐利的心態(tài)割掉,真正的做好需求服務,用真實的需求去贏得用戶要比用補貼去贏得用戶忠誠度高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