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后,中國VC投什么

投資界 2020-10-21 11:06:48

2020年10月12-15日,清科集團、投資界聯合華發(fā)集團在珠海舉辦第二十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。這是一場持續(xù)20年的行業(yè)之約,作為行業(yè)年度最受矚目的盛會,現場集結了1000名投資行業(yè)頭部力量,解析政策趨勢、聚焦投資策略、探索價值發(fā)現、前瞻市場未來。20年之際,可謂星光熠熠,群英云集。

51701603249590_.pic_hd.jpg

會上,天圖投資CEO、管理合伙人馮衛(wèi)東,光速中國創(chuàng)始合伙人韓彥,愉悅資本創(chuàng)始及執(zhí)行合伙人劉二海,嘉御基金創(chuàng)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(wèi)哲,DCM  董事合伙人曾振宇,創(chuàng)世伙伴資本創(chuàng)始主管合伙人周煒圍繞《預見可見,轉型中的資本大局觀》進行了對話,由青松基金創(chuàng)始合伙人劉曉松主持。

以下為對話實錄,經投資界(ID:pedaily2012)精編如下:

劉曉松:我是青松基金的劉曉松,整個會場的主題是20周年,清科20年,中國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20年,這是一個大日子?!案省弊秩サ粢粰M,那個字是廿(nian),對過去“廿廿”不忘,對未來充滿“廿”想。在會議前,我們跟幾位嘉賓做了一些溝通,嘉賓都是不折不扣的價值投資者,我們信奉企業(yè)的增長才是帶來投資增值的基石。青松基金也是把行研當作最重要的一個投資理念。

本場主題是“預見可見,轉型中的資本大局觀”,首先請嘉賓介紹一下自己。

馮衛(wèi)東:我是天圖投資的管理合伙人馮衛(wèi)東,天圖專注于消費領域的投資,我們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,也包括一些服務性的消費,比如說教育、醫(yī)療和零售等。我個人的特點就是喜歡研究思考,今年我最重要的作品是一本書,叫《定位升級》,這本書里面寫了自己關于品牌方面的一些思考。

韓彥:感謝清科的邀請,不知不覺清科已成立20年,感謝邀請我們到珠海來感受風口的力量。

我介紹一下光速,光速是一家全球規(guī)模的風險投資基金,目前管理著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,在中國、美國、印度、以色列、東南亞、歐洲做風險投資。光速中國已經有14年的歷史,我們是2006年進入中國的,2011年中國團隊開始創(chuàng)業(yè),在光速的大平臺下,獨立募資,獨立管理;2016年成為美元和人民幣的雙幣種基金。

2020年對光速中國也是一個變化之年,首先我們更加全球化,除了美國、中國、以色列、印度、歐洲辦公室外,我們還成立了新加坡辦公室覆蓋東南亞的投資。與此同時,光速中國從一家專注早期A、B輪投資的基金,延長成為全周期的風險投資基金。我們設立了關注成長期的2.5億美金成長期基金和光速全球精選基金,總額15億美元的兩個基金。光速投資的重點主要是消費、產業(yè)互聯網和企業(yè)服務硬科技這三大領域,比較著名的案子包括拼多多、美團點評、滿幫集團,還有最近上市的小鵬汽車。

劉二海:20年過得還是蠻快的。我在2003年加入到VC行業(yè),愉悅資本是2015年成立的。我們主要聚焦在TMT和創(chuàng)新消費領域,集中在早期和成長期的投資。

衛(wèi)哲:首先祝賀清科成立20周年,如果把這20年比喻成一場比賽,嘉御是從下半場才開始的,我們今年是第10年。三句話總結,我們是美元人民幣基金兼顧,TO B、TO C兼施,軟硬兼施,80%的項目我們投資進去,它是不在融資狀態(tài)。我和幾位合伙人都是企業(yè)十年以上的CEO出身,希望通過對企業(yè)的提前咨詢,提前賦能,創(chuàng)造投資機會,各位企業(yè)不差錢的時候找我們。

曾振宇:首先介紹一下DCM。DCM是一家非常典型的風險投資基金,于1996年在硅谷成立。在過去十年間業(yè)務逐漸轉向中國,現在DCM是一家以中國為主,覆蓋中國、美國、日本三個主要IT市場的風險投資基金,管理資金超過40億美金,主要橫跨9支主基金和4支輔基金。我們專注的階段是早中期為主,集中在A輪和B輪,專注的領域是以科技互聯網為主線,向消費端和企業(yè)端的兩端延伸展開。在座的有非常多的老朋友,今天非常高興見到大家。

周煒:我是創(chuàng)世伙伴資本的周煒,我們的團隊做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14年,這14年其中有十年在國際大基金KPCB,創(chuàng)世伙伴資本今年進入到了第四年。

專注于投資平臺型機會和技術型公司,是我們特別專注的方向及獨到之處。在過去第一個十年,我們捕獲獨角獸的成功率達到30%,29個項目有十個都成為了獨角獸,最近出現第11家。在創(chuàng)世伙伴資本,我們希望能夠復現并超越過去的業(yè)績,過去我們投資的項目有很大的比例是獨角獸,現在我將我們的投資策略升級為“出海獵鯨”——估值十億美金獨角獸不夠酷,獵取到可以成長為百億美金的巨鯨才夠振奮人心,所以我們希望捕獲未來30%的巨鯨,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。

今年1月份開始到9月30日我們完成了第二支美元基金的超額募集,人民幣基金會做第一個close,資金還是比較充裕,所以在早期投資里面希望跟各位機構進行合作。

劉曉松:各位嘉賓都非常富有特色,都是碩果滿滿的基金。進入到第二個環(huán)節(jié),2020年發(fā)生了太多的事情,你認為哪三件最重要的事情,或者一兩件也行,對未來資本市場和投資有重大的影響,特別是長線影響的事情。

馮衛(wèi)東:這是特別宏大的問題,大家已經感受到的影響就是新冠疫情。比爾蓋茨早就預言到人類將來要跟傳染病長期相隨,這跟人口規(guī)模高密度聚集、人口高度的流動相關,這個疫情遲早會來。將來的常態(tài)化伴隨會給我們的消費,還有社會動員和管理都帶來深刻的變化,我們做消費投資就已經感受到了影響巨大。我們投資了新消費,是受益的。

深圳特區(qū)的二次開放,有很多深刻的變化,中國在這樣一個國際環(huán)境里面,倒逼出來的又一輪的改革,這是全方位的,這個話題也特別宏大。

第三,看起來不那么宏大,真正深遠的影響,是前一段時間看到北京無人駕駛出租車正式上路,之前在長沙有一個試點,這可能才是真正第四次工業(yè)革命的征兆,就是人工智能開始進入實用的領域,就像當年的計算機互聯網一樣,對做科技類的投資會有更大的影響,對消費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今天的消費投資,因為互聯網在渠道、媒介和消費者行為方面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,這些我們認為都是有比較深遠的影響。

韓彥:疫情是今年很大的一件事情,這里我再補充幾點我的觀點。第一,我們在疫情下看到了中國全面數字化的機會。在疫情面前,弱者會被淘汰,強者將會越強,我們在線下零售行業(yè)看到這個現象在發(fā)生;在上一次清科活動上,我們討論過未來十年是全球化的十年。疫情下,全球化道路這個大方向沒有變,但是這個道路將變得更加崎嶇,甚至有一些小的迷霧,但是方向沒有變化。

第二,從華為事件上可以看到,中國科技自主化和國產化趨勢,這對早期科技投資人來說是一個挑戰(zhàn),更是一個機會。

第三,我們看到資本市場的一個明顯變化,去年到今年,無論是從上海的科創(chuàng)板,還是到今年的注冊制,資本市場退出渠道更加多元化,更加的寬敞,國內對好企業(yè)的支持越來越大。這也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利好消息。

劉二海:這二十年發(fā)生了什么呢?或者說,未來會有哪些改變?我感受特別明顯的一點就是“互聯網時代的落幕”。過去二十年是互聯網的時代,互聯網興盛了20年,到今天其實已經不再是一個所謂的“投資主題”,因為互聯網已經融合到新基礎設施里。

我們所說的“新基礎設施”包括移動互聯網、移動支付、AIoT、智能制造和現代物流,這些硬科技交互作用,構建起新基礎設施,在商業(yè)和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

互聯網本身從1998年興起,到2018年落幕,這期間“互聯網”是一個獨立的投資主題,涌現出大量以流量為基礎的公司。兩三年前,就可以看出這個時代已經結束,到今天看得更加清楚:新的時代已經開始,這就是我們說的“新基礎設施”。

這一點在今年感受非常深刻——投資熱點、產業(yè)趨勢發(fā)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。與此同時發(fā)生的是那些萬億級的巨型行業(yè)的深刻變化。比如說像新能源與汽車領域,汽車行業(yè)有一百多年歷史、非常傳統(tǒng),卻在近幾年因為電動化發(fā)生了顛覆性的變化。醫(yī)療領域也同樣,以基因技術為代表,正在發(fā)生著深刻的變化。

所以要說站在二十年這個節(jié)點,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,新時代開啟,舊時代終結——基于新基礎設施的巨型企業(yè)正在崛起,新基礎設施也會不斷演進,不斷涌現新機會。但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的作用減弱,相反,互聯網的應用將更加普遍、安全、可靠、經濟。

劉曉松:互聯網時代的落幕是振聾發(fā)聵的一句話,落幕以后,你覺得未來20年,什么東西會登上舞臺?

劉二海:未來二十年的機會在哪里?應該是兩件事情,一個是目前還沒有連接的那一部分會被連接;另一個就是智能化。隨著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,所有行業(yè)會被重建。

衛(wèi)哲:我講三個脫鉤,資本市場脫鉤,技術脫鉤和貿易脫鉤,結論是資本市場脫鉤不怕,貿易脫鉤不能,技術脫鉤不好辦。資本市場脫鉤為什么不怕呢?港股和A股的改革也很好,對投資和退出都不是問題,今年有家企業(yè)在香港上市,募資100億,凍結資金達1.5萬億,證明資本是充裕的。中美資本市場脫鉤也看到很多中概股開始在香港二次上市,中美資本市場脫鉤在股權投資行業(yè)是不怕的。

技術脫鉤,這是我們的機會。再就是創(chuàng)業(yè)板注冊制的影響,比科創(chuàng)板還要大,科創(chuàng)可以理解為國家出了一個鼓勵名單,可以注冊制上科創(chuàng)板,創(chuàng)業(yè)板提出了少量的不鼓勵名單,剩下的都鼓勵,這是更大改革的開始。

我們的結論,有點像高考大學擴招,進大學真不難,敲鐘沒有什么光榮的,進985和211才難。我們心中的211就是200億市值的公司,退出預期低于200億,我們不投,我們還是要尊重二級市場對這些公司的估值,退出預期低于200億市值的公司不看,看了也有可能不投。海外也一樣,沒有20億美金真別上市,所以我們考大學容易了,但進好大學變成了我們新的要求。

另外,今年感受最深的是消費品行業(yè)波濤洶涌,今天登上頭條的不再是互聯網公司,動輒告訴你說是一個醬油5000億,一個電子煙是2、3千億,千億的消費層出不窮,至少有100家過千億的消費公司是我們今天沒有看到的。還有存量經濟,效率為王,終于在供給側沒有太大變化的時候,產業(yè)互聯網需求側開始變化了,浮出水面的很多,還有半saas的公司上市,達到了5、6百億,暗流涌動我們已經看到了。一些標志性的事件,證明了中國內循環(huán)和內需的消費,是已經看得見的,但是企業(yè)軟件和企業(yè)服務暗流涌動,很快也會轉為波濤洶涌。

劉曉松:不愧是阿里巴巴的老CEO,講得非常好,信息量非常大。

曾振宇:今年確實是非常特殊的一年,每個細小事件拿出來都可以講一個下午。作為一個科技互聯網領域的投資者,有幾點最明確的感受:第一,今年全球的數字化進程在加速,同時數字化進程的代表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受到了持續(xù)的高溢價和追捧,業(yè)務實質的加強和資本市場的溢價,這兩者在形成一個不斷加速的正循環(huán)。

三月份的時候,整個市場處于一個螺旋式下降的狀態(tài),當美國政府公布了很好的刺激方案,當科技公司陸續(xù)宣布了自己的收入和盈利狀況之后,整個市場進入了一個快速的上升期?;仡^來看,除了像亞馬遜、蘋果、Salesforce, 包括阿里、騰訊在今年有很大的漲幅,新進的公司,像特斯拉、Zoom等等都在一個急速增長的過程中。有兩個原因,第一,疫情本身促進了數字化進程的加速,而且在數字化中的領頭羊,在一個強者恒強的狀態(tài)下,優(yōu)勢持續(xù)放大;其次,資本市場給了很高估值,這些公司的生意實質和力量在加強,可能會對整個行業(yè)有著非常深遠和長期的影響。

作為這個行業(yè)的從業(yè)者,從DCM投資的公司中也能看到,如果以資本市場來看,我們在美國市場投資的一家公司Bill.com,在過去一段時間也增長迅猛;在日本市場投資的項目,Sansan、Free這樣的企業(yè)軟件SaaS公司,在公開市場上也表現不錯;中國的公司像快手、唯品會都還在高速增長中,還有在線教育的公司,豌豆思維、51talk這樣的公司,發(fā)展得也非???。

第一個觀察是在線化的加快,同時資本市場在給頭部公司給出更高的溢價,這是在正向加強的循環(huán)當中。

第二個觀察是整個國產基礎軟件的加速和進化,在今年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爭端,特別是在科技上的競爭,突然讓去IOE、獨立自主研發(fā)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,不管是在政策,還是在市場上,我們幾乎所有做獨立自主軟件和基礎軟件研發(fā)的公司,在今年都完成了來自美元或人民幣基金的新一輪的融資,大家的力量都在加強。這對于不管是創(chuàng)業(yè)者還是投資者,都是一個很好的現象,可以看到這個現象在迅速的放大,持續(xù)加強的過程當中。這一點也會對今后三到五年里面,怎么樣指導我們投資,影響我們的退出,帶來一個直接和具體的影響。

第三點觀察是我們看到整個經濟困難還是挺大的,我們投資的做招聘相關的網站,跟進出口相關的網站,現在數據略有回升,但是事實上面臨的經濟壓力還是挺大的。這樣的壓力怎么樣傳導到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的領域當中,最終怎么樣影響市場,影響退出,可能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,但是它是一個非常長期和持續(xù)的因素。

劉曉松:你談到數字化進程的加速,代表性的互聯網公司如阿里、亞馬遜、蘋果都還在加速成長,同時導致在資本市場也得到更高的追捧。我想問這個過程,是不是泡沫,會不會破,如果破了,是什么樣的原因?這個導火索是什么?

曾振宇:我還不是一個二級市場的專業(yè)投資者,未必說得那么準確和篤定。有幾個正向的因素決定還不會破,整個貨幣超發(fā)是非常嚴重的,所有的人都希望把錢放在好的資產里,放在股票里,放在公司里,而不是放在現金里。在這樣的狀態(tài)下,錢會涌進資本市場,同時在資本市場里會選擇成長性好、安全性高的頭部企業(yè),這樣的公司在投資標的上有更高的安全性,在事實的競爭上壟斷力在加強,這是很好的標的,這是驅動整個成長的最關鍵的因素,這個因素不破,中間有一些調整,不會影響持續(xù)上升的大趨勢。

這里面也有階段性的風險和壓力,我覺得還是挺大的。美股過去10個月里面,像SPAC這樣反向并購的公司,這是一個挺典型的。在市場比較熱的情況下出現的金融創(chuàng)新工具,先成立一個殼公司,比較有錢,收購一個上市公司,今年大概有60個這樣的公司,甚至出現了超大的殼公司,這是一個挺典型的象征,市場在很熱的一個狀態(tài)。

同時還有一個壓力,就是整個實體經濟確實還是在各個方面,在全球化進程受挫時有很大的壓力,這樣的壓力最終怎么樣傳導到科技股票市場里面,怎么樣通過影響科技股票市場的心態(tài)和氛圍,甚至最終影響美股的凈收益,最終導致市場的調整,現在還看不出來。

周煒:大家說得挺充分,我就談一點虛的,談一點情懷。我覺得今年創(chuàng)投圈有一個特征很明顯,我自己總結叫一個世界,一個夢想,兩套系統(tǒng),更多機會。

我在今年募資的過程中,跟國外的大機構討論,非常明確感受到他們知道“一個世界,兩套系統(tǒng)”會發(fā)生。這會造成的影響是什么?我跟我的LP經常講,中國的體量是可以單獨成為一個世界的,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。一個世界,兩套系統(tǒng),必然會發(fā)生,但是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,過去大量的工業(yè)軟件是免費的,我們都不會去投。關系半切斷,帶來中國的本土機會都出現了,這些公司都可以投,不見得是壞事,所以是更多機會的過程,這一點是比較清晰的。

這么多年做投資,我是學物理電子的技術男,雖然投了很多成功的企業(yè),像京東、宜信、喜馬拉雅等,但技術男的極客夢想還是一直在的。硅谷有一個投資人說過一句“我們向往的是星辰大海,你卻給我140個字符?!狈浅G泻衔业男木?,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做一些超越性的事情,但是風險投資在中國過去20年里,其實是模式驅動,投的大量的都是這種模式性的公司,TO C的娛樂型項目帶來了很好的回報,但是創(chuàng)投發(fā)展到今天,單純追求回報的消費類項目投資可以轉向去追求一些高技術的、更具未來發(fā)展形態(tài)的項目了。

今年是創(chuàng)投發(fā)展的一個轉折點,在中國創(chuàng)業(yè)者要從成為喬布斯的時代,進階到成為馬斯克的時代,這些創(chuàng)業(yè)者是投資者要去尋找和追求的。也就是說,在中國投資超前技術是創(chuàng)投下一階段的關鍵。

我在微信朋友圈說過,不知道為什么大家把喬布斯和馬斯克來進行比較,馬斯克的境界比喬布斯還要高,很多人不認同,我解釋一下我的觀點。喬布斯當然很偉大,但馬斯克更具極客精神,他的眼光和視野則更為超前,他是意識先于存在的最佳踐行者。

我覺得現在中國也面臨著這樣的機會,投資超前的技術從而改變時代成為可能。過去20年確實沒有這種機會。消費品發(fā)展態(tài)勢確實非常迅猛,但我個人還是更鐘情于技術,享受技術升級迭代帶給人類的這種驚喜;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人類能登陸火星,能把更多夢想照進現實。所以我不可能將重要精力去投資一些消費、娛樂、水和酒的。

生逢其時,我們現在終于有機會可以進入在中國尋找馬斯克的時代,我呼吁投資人可以勇敢嘗試。講情懷的投資人可能不被理解,但是我仍然會全力以赴付諸一試。

劉曉松:馬斯克時代到來,居然要取代喬幫主,相信有很多人要批評你了。最后還有一個話題,就是你所關注的行業(yè),因為每個人都已經介紹了自己聚焦的領域,在2021年,就是廿廿后的第一年,有什么樣的機遇?

馮衛(wèi)東:我們是投消費的,我從小的理想也是當一個科學家,從長期來看,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,科技有最大的外部效應,巴菲特和芒格都說科技改善了消費者,但是投資人往往沒有得到改善。

在廿廿后有很多深刻的變化,我看到了幾個點:一個是疫情讓線上商業(yè)加速發(fā)展,我們投的一些互聯網上的消費產品,投了生鮮的百果園都是有收益的,線上化企業(yè)都已經回不去了,還有線上的教育,都是未來會受益的。

天圖依然關注幾個大的領域,天圖一直在這幾個領域是比較關注的。一個是大食品,這個是中國恩格爾系數差不多還有30%,還有大量的創(chuàng)新出現,代際變遷和消費者的理念變了,過去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,現在不光是要變得好,還要有逼格。第二個是大家居,也是占消費很大的比重。第三個是醫(yī)療,疫情也喚起了對健康的重視。第四是教育,教育后的軍備競賽,這幾個方面我們也在持續(xù)的布局,時間有限,不能展開。

韓彥:我是學電子工程、微軟工程師出身。我們團隊也是技術背景的同事居多,科技是我們的老本行。所以我們在消費里面找科技,在產業(yè)互聯網里面找科技,在科技里面找更硬的科技。

硬科技里面我們也看好整個中國汽車行業(yè)的電動化,現在還只是一個剛剛開始的趨勢,從乘用車到商用車,到自動駕駛,都有很大的發(fā)展空間。

第二個是產業(yè)科技,產業(yè)互聯網和企業(yè)服務的繁榮發(fā)展包括SaaS、數字化平臺、軟件國產化等。未來幾年中國各個產業(yè)的數字化怎么樣做得更大、更強,這里面的機會很大。

消費領域也有科技類產品的機會。我們也在學習怎么在消費里面找科技,比如最新的植物肉行業(yè),我們在關注跟科技結合的消費,更有壁壘的想象空間。

劉二海:愉悅資本的投資圍繞著一個主題,就是新基礎設施和新基礎的構建者。這里面會有硬科技的公司,比如我們投了芯片、機器人,對于VC來講,這是非常傳統(tǒng)的,VC本來就是干最基礎的創(chuàng)新。另外就是一些“不一樣”的公司,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所滿足的需求看起來很傳統(tǒng),但實際上已經在重構行業(yè)了。

為什么這么說呢?消費品這個大門類歷史足夠長、品類足夠多。但我們明顯感受到現在的消費品公司跟原來非常不一樣,包括流量運營、供應鏈管理,甚至還由此出現了新的工種,這就是新基礎設施重構產業(yè)價值鏈帶來的變化。

新基礎設施的發(fā)展給公司帶來的變化集中在兩個方面,一類是技術類的硬科技公司構建基礎設施,進一步完善新基礎設施。另一類則是把基礎設施應用到很多公司里去。

自然界里,當環(huán)境發(fā)生變化,就出現了新的物種;商業(yè)社會里,基礎設施變化了,社會經濟體系中就會有新型公司孕育出來,看起來和原來類似,實際上非常不一樣。用戶一個非常傳統(tǒng)的需求,因為行業(yè)內發(fā)生了變化,或者是設施進行了改造,就會用更高效、更好體驗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。

衛(wèi)哲:如何打破中國不跟世界脫鉤,我們提出了兩個方向,第一,我們特別看好跨境出海類的電商,今年創(chuàng)業(yè)板注冊制第一批新股十八羅漢,過100億美元的公司,我們總結出了國內不敢投的紅海行業(yè),我們反向投,只要你把供應鏈的能力能夠輸出,橫掃全世界。

我們最近一個全新的打法,基于以前在阿里“去IOE”的經驗,我們相信底層很多技術的開源化是未來的趨勢,我們投了原創(chuàng)的開源軟件企業(yè),也投了閉源的軟件企業(yè),并強烈建議他走開源化戰(zhàn)略,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第二,最近給企業(yè)提供咨詢最新的想法,TO B的企業(yè)要看能不能學習TO C的打法,開源是一個很TO C的,Zoom的網絡效應壯大了他的體量,阿里和華為都是TO B和TO C,都是在TO B和TO C內部學習。我們提得最多的是在打法上B和C的界限,TO B企業(yè)向TO C企業(yè)來學習,TO C企業(yè)來向TO B學習。

曾振宇:分享幾個觀點。第一,在線化一直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個重點,今年的在線化跳到了一個新的高度,在這個高度上,過去發(fā)展不充分的行業(yè)有可能煥發(fā)新的生機,包括在線醫(yī)療和在線教育的加速,這是我們持續(xù)看好的。每次的“大考”都是脫胎換骨的進程,過了這個關卡,消費者的心智和基礎設施都會在一個新的層面上,實現一個階梯式的躍升。躍升后如果情況好轉,會往下有一個回落,但是不會掉到一個原來的水平,會在新的基礎上開始新的爆發(fā),以這點為基礎,很多傳統(tǒng)的在線服務,今年可能會迎來新一波的創(chuàng)業(yè)和創(chuàng)新機會。這是在消費互聯網和消費科技端,如果沒有其他大的宏觀環(huán)境、硬件設施和設備變化的情況下,我們看好整個服務的加速,特別是一些新的服務行業(yè)的開始。

在企業(yè)服務端,我們會沿著幾條路走,在產業(yè)互聯網端,會沿著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路繼續(xù)前進。每個行業(yè)的情況不一樣,有的行業(yè)數字化已經完成了,進入了智能化的前期,有的行業(yè)可能還在數字化的早期,很多基礎工作都沒有完成,如果已經完成了數字化的行業(yè),會向智能化躍進;如果還沒有完成數字化的行業(yè),會完成數字化的基礎轉型。這是我們一個挺重要的想法和思路。

還有一個思路是沿著云化的方向繼續(xù)前進,所有的軟件和服務都在持續(xù)的向云化上轉移,云化的過程會催生出很多垂直但是非常犀利的創(chuàng)新機會。

最后一個我們關注的是基礎軟件的國產化還是非常重要的趨勢。

劉曉松:單獨提一個問題給周煒,你剛募完美元基金,你說一下你的三個訣竅。

周煒:嘴上說情懷,身體還是很誠實,還是得好好投資,給投資人賺錢。重點說一下我們投資的方向,我們很看重數字醫(yī)療,這個行業(yè)確實是能解決社會需求和行業(yè)痛點的,我們也在持續(xù)投資。第二,我們用中國的方式來做云和Saas,美國的方式都是純Saas,但我們投的中國的公司是更深地介入到這個行業(yè)的流程中,通過技術可以重塑行業(yè)鏈條,提升生產效率的。第三,純粹的TO C,我們比較關注新人群萌發(fā)出的需求,不管是年輕的千禧一代,還是銀發(fā)人群,我們投資了很垂直很精準的公司。

在KPCB的十年我不太具體管募資,我們的品牌極具影響力,幾天就募完了。今年的募資關鍵有三個。第一,過去的項目數據比較扎實。大眾看的都是知名的一兩個項目,最終LP看得非常詳細,每個項目的數據,數據要夠扎實。第二,在遠程溝通的情況下,快速建立互信和對彼此的理解,對募資是非常關鍵的,這也是對中國GP融資面臨的最大的一個考驗。

第三,勇敢決策,該關則關。逆勢募資非常不易,我們也討論過將募資周期延遲到今年年底,或者明年。但后來我們決定告訴LP,9月底不管募到多少錢,我們都要關掉,GP還是應該把時間專注在做好投資上面。真正有興趣的LP會加速投資決策及進程。

劉曉松: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收獲,我自己覺得收獲特別多,謝謝各位嘉賓,也謝謝各位的傾聽。
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